曾经“白茫茫”的盐碱地,经过改造升级后,摇身一变成为带动群众致富增收“聚宝盆”,在怀安县柴沟堡镇刘家窑记者看到喜人一幕。村党支部书记刘健介绍,为破解盐碱地难题,他们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流转土地进行“蓝龙虾”养殖及斗牛瓜种植,仅土地流转一项即带动村民户均增收8000元,集体增收10万元,相关项目建成后还带动本村村民就近就业。
高标准农田是指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,集中连片、设施配套、高产稳产、生态良好、抗灾能力强、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,对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,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。
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单单是完善农业配套设施,还采用适合的耕作技术,包括旋耕、深松、深翻等,提高土地平整度和土壤质量,确保宜机作业,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,增施有机肥,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,采用土壤修复技术,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率,减少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。近年来,我市深入贯彻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,确保建得好、用得上、有效益、管长远,不断推动小田变大田、农田变良田,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。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,截至2023年底,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87.67万亩,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6.22万亩。已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12.86%,永久基本农田内已建高标准农田172.92万亩,占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13.62%。全市水浇地总面积481.64万亩,水浇地已建高标准农田187.08万亩,占水浇地总面积38.84%。
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下一步,我市将发展高效节水设施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,提高农田水利措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投入比例。与地下水压采区任务紧密结合,优化高标准农田同步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布局。积极探索与央企合作,采取“以奖代补”的形式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,也可依托本地国有企业,整合涉农资金,吸引央企入股,按约定比例出资,健全收益分配机制,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。优先支持市场主体规模化流转土地后,采取“投资、建设、经营”一体模式,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进行适当奖补。积极探索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。依据农业农村部《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》,借助我市“首都两区”政策倾斜,紧抓重点领域超长期国债重大项目谋划机遇,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坝上地区建设旱地高标准农田。(河山新闻记者 郝大钊 通讯员 杨志楠 丁久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