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灌区建设与管理:稳步迈向现代化
近年来,中国在灌区建设和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,形成了从水源到田间的系统化灌排工程体系,不断推动农业灌溉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的提升。
灌溉覆盖面积持续扩大
截至目前,全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超过7300处,形成了完善的蓄水、引水、提水、输水与排水网络,为耕地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。数据显示,中国耕地灌溉面积已达到10.75亿亩,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%。自2012年以来,耕地灌溉面积增长了1.38亿亩,这一扩展在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,为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奠定了基础。
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
自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累计投入约2000亿元用于大中型灌区的建设与改造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国家全面推进1880多处灌区改造项目和190多处新建项目,预计新增、恢复或改善灌溉面积约2亿亩。仅2024年,就实施了超过1300个灌区现代化建设项目,完工后可新增或改善灌溉面积7000万亩以上。
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取得突破
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为灌区管理注入新动能。全国49个大中型灌区已开始试点数字孪生建设,利用遥感监测、无人机巡渠及远程测控等技术,精准分析农田水情,优化用水调度。这种智能化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灌区的运行效率,也显著保障了作物关键生长期的用水需求。
体制改革推动可持续发展
水价改革成为现代化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。自2023年以来,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按照灌区特点制定灵活的水价方案,优化资源配置,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。这种创新机制激活了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,为资源高效利用创造了新模式。
节水技术推广成效显著
中国正逐步完善农业节水标准化体系,目前已发布14项主要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和30余项行业标准,并推广了84项节水灌溉技术。这些技术结合地方特色实施,不仅显著降低了亩均灌溉用水量,也提高了粮食单方水生产效率。
未来展望
在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,数字化、智能化与节水技术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。通过持续优化工程布局、引入新技术并完善政策支持,中国灌溉体系正向着更高效、更绿色、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