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免“高标准农田”成为形式主义重灾区
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石,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、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,其意义不言而喻。然而,近些年来,全国多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频现问题。
例如,在四川一些地区,为了迎合考核或争取财政支持,存在虚报建设进度和成效的现象。
时至今日,这类问题仍未得到有效遏制。尤其是在西部部分地区,高标准农田项目因规划不当、资金投入不足、运营管理缺失等问题逐渐偏离初衷,建设质量下降,甚至面临形式主义侵蚀的风险。
一、问题浮现:从“烂尾”到“形式化”
某些地方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因各种原因陷入停滞,却仍通过验收。例如,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应付检查,不惜将不达标的土地纳入耕地范围,营造虚假繁荣。还有的地方在配套设施建设上缺乏实用性,只注重“面子工程”,却忽视了农业实际需求,导致设施建成后无法使用或完全不符合实际需要。
更有甚者,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农田长期荒芜的现象。
高标准农田本应为农业生产减负增效,但如果建设不达标,反而可能增加农民负担。一些地区的农民发现,投入的劳动增多,收成却未见提高,甚至面临亏损。久而久之,许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,而不是继续依赖“高标准农田”维生。
二、深层原因:从规划到资金的多重挑战
规划脱离实际
部分规划者忽视当地的实际情况,“闭门造车”导致的规划无法适应具体地理条件和农业需求。这种不切实际的规划,也为基层虚假建设提供了温床。
政绩观扭曲
一些官员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,或因为建设难度较大而选择敷衍应对。有些人甚至热衷于打造“样板工程”,在数据和展示上下功夫,却无视田间实际问题。
资金缺口明显
尽管国家持续加大资金支持,但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不足问题仍然突出,地方财力有限让建设进度停滞不前。
后期管理缺失
“谁受益、谁管护”的原则在许多地方未能有效落实。农田基础设施缺乏维护,导致老化严重,问题频发。例如,有媒体报道某中部县2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因管理不善出现灌溉设施瘫痪、渠道堵塞等问题,这种现象并不鲜见。
三、解决之道:从规划到管护全链条提升
因地制宜规划
在制定项目方案时,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需求,吸纳农民和农业专家的意见,让规划更贴近实际。同时,合理安排建设时间,避免仓促上马。国家层面应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,确保项目顺利实施。
强化监管力度
从项目招投标环节开始,就要严格审查,杜绝资质不全或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参与。施工中应加强监理,发现问题立即整改,对严重违规行为实行行业禁入等惩戒措施。此外,要建立常态化的巡查机制,防止已建成项目出现反复问题。
保障农民利益
建设过程中,对农民的合理损失应给予补偿;建成后,通过收益分红、土地入股等方式,确保农民能共享建设成果。
高标准农田承载着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的重任,必须确保建设质量,杜绝形式主义,让这片希望的田野真正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。